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m.39.net/pf/bdfyy/bdfzd/当年刚参加工作的那会,负责某测试工装,DC-DC电源板功能测试,电源板控制芯片用的MSP。说实话,我没接触过,我就略懂懂51和STM32,写写流水灯啥的。当时要用LabVIEW编程自动烧录固件,当时我菜鸟不会,也没有下载器。所以去问当时同事A,同事A说,同事B用过,很熟,让我去找同事B。然后我找到了同事B,同事B说,同事C用过,去找同事C。然后我找到了同事C,同事C说不熟,说当年请教的同事D。然后我找到了同事D。同事D说,我当年问的同事A,具体也不记得了,你去问问同事A。所以,我得到的答案是,还是要问同事A,后面虽然我自己采购了下载器,自己看的说明书,写了dll调用,但是一路也有收获,毕竟那是刚上班,周围人不太熟,认识了一圈的人。也是那个时候,有天某同事过来问我问题,他问我,他照着网上的某个帖子做这,发现做不出来,结果不一样。我问他是哪里的帖子,他给了我一个链接,我看了下解答,发现是我回复的,当年很多时候也是自己摸索的过程,有些回复不严谨。我说,那个帖子回复的不详细,还需要啥啥啥,他恍然大悟。所以,工作中会有很多弯路,走来走去,发现道路不通,抑或是走了很长的距离,发现本来有捷径。但是,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捷径就是吸取前人的经验,自己充分吸收。但是对很多LabVIEW编程开发者来说,前人的经验在哪里?我想,大概在书籍,在论坛,在QQ群里。曾经我学LabVIEW的时候,基本也是自学的。当时上大学,把图书馆LabVIEW的书基本都借来看过了。不过现在想想,看那么多书,很多其实并没有必要。看书,无法是想弄懂里面的知识点,总以为某个知识点,这本书没讲清楚,另外一本书肯定也会讲,看看也有收获。研二时候,有幸去编写的一个欧陆温控器的控制的系统,还有DAQ温度采集。那个温控器用的Modbus协议,串口通信。我也没接触过Modbus,当时串口大概也只是大概玩了玩。所以我在网上搜串口和Modbus资料,发现网上的资料都一样,讲地址,寄存器,功能码。但是我看了很久,没有搞明白这些理论的东西在LabVIEW怎么实现。串口还有个16进制发送和正常字符发送的问题,当时网上看资料,拿别人的范例改来改去,无法实现要求。后来也是各种折腾,大概也是折腾的比较有心得,我也喜欢总结技术,所以后来有了网上的那个PDF《小草手把手教你仪器控制》。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那个PDF。现在看来,写的还是不够好,毕竟那还是年写的,那时候实际经验并不是很足,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起网上零散的各种资料,我那个PDF算是让初学者简单入门又不需要其他资料的好的参考资料。LabVIEW折腾过很长时间,那时候读研究生,有的是时间,各种论坛,资料,还有范例。当然,当时也在各种QQ群比较活跃,也和众多群友有交流,这些交流也是我折腾很多方面的原因之一。那年,LabVIEW发布了新版本,里面的项目范例多了一个操作者框架。那时候学过C#等一些其他编程,对LabVIEW的面向对象也比较好奇,不知道如何实现。然后自己试着自己从零开始,完成C#的一些东西,发现光对类的创建就比较迷茫,一些网上的资料,都是上来就是还小猫小狗的抽象类,然后汪汪喵喵一样,没人告诉你为什么。还有自带的例子,研究了好久,也放弃了。年,南京有个大学老师找我写个仪器程序,报销路费,所以我一个人去了南京,顺道从上海返程。那次我去了上海张江,在NI市场部某人带领下,参观了下NI总部,逛了下后,去研发楼见了unclad。那时候,NI的当时的“新产品”Myrio准备在国内上市,unclad正在做Myrio函数开发。那天晚上,我们吃了顿烤鱼,然后聊着人生。他说,要跟上时代,那么NI的FPGA编程和LabVIEW面向对象,这两个东西,肯定是要学会的。现在想想,这两个方面的资料,仍旧很少很少。后面我再也没见过unclad。只是偶尔听说他在研究C#或者C++等语言,或者在研究设计模式等待,然后有时发表一些看不懂的技术知识。我也研究过面向对象的一些知识,谷歌过一些国外的东西,网上的资料也分散,也不知道对错。所以,后来unclad说那些年研究有一些心得,未来由于工作关系,可能不用LabVIEW,而这些心得感觉需要记录一下的时候,我是很支持的。毕竟在QQ群、论坛、互联网,基本没有人系统的去描述,何况想unclad这种对技术问题有着特别的见解和执着。我们去看很多书,去搜很多资料文献,无非是想找到我们想要获得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unclad都已经详细描述,并且还有实际的例子可以运行。很久前,某群里调侃,有些人的10年工作经验,大概只是1年经验用了10年。工作后,发现这句话很对。但是个人能力和接触水平有天花板,不破不立。这些年去看十年前写的程序框图和界面,已经不想评价。但是如今写的又确实没有变多好,有的大概是线连的更直了,子VI大概设置的更合理了。所以,感谢unclad大神给予我这种打破天花板,去感受新的思维高度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