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IO-Link技术:工业自动化中的数字化通信关键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详细探讨了Modbus的RTU、ASCII、TCP等通信协议,以及MES、SCADA、PLC项目中的串口通信(,,)及其常见问题。今天,我们将目光转向IO-Link技术,深入剖析这一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数字化通信桥梁。
.IO-Link技术的发展历程IO-Link接口与协议的详细解析IO-Link技术,这一基于IEC63-9开放标准的技术,为工业自动化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双向点对点通信方式,能够与标准非屏蔽电缆协同工作,类似于我们日常使用的USB接口。通过IO-Link,各种设备能够轻松连接,进而与其他系统,如PROFIBUS、PROFINET等,实现无缝集成。其最终目标是为智能工厂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通信难题。值得注意的是,IO-Link并非另一种现场总线,而是作为现场总线、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沟通的纽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O-Link技术的独立性IO-Link技术,这一革命性的工业自动化技术,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独立性脱颖而出。它不受控制器的影响,类似于我们熟悉的USB接口,通过更换支持不同现场总线协议的IO-Link主站,便能轻松满足终端用户对不同现场总线的多样化需求。值得一提的是,IO-Link技术能兼容市面上几乎所有主流的现场总线协议,展现出其卓越的通用性和灵活性。通过智能化的IO-Link技术,所有传感器的参数数据都可以被保存在IO-Link主站或PLC中。在更换新的传感器时,系统能够自动从主站或PLC中获取设备参数,无需进行繁琐的参数设置或校准,极大地简化了操作流程。便捷的日常维护得益于智能化的IO-Link技术,设备具备自诊断功能,使得装配与维护变得轻而易举。简洁的接线方式——只需普通三芯线缆,便能满足大多数应用场景。此外,双向通信功能极大地方便了远程维护,推动了预测性维护和保养新理念的实现。采集更多数据信息传统的传感器设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往往只能检测到单一的信息,例如存在与否。然而,配备IO-Link接口的传感器能够捕获更丰富的数据信息,涵盖设备通用信息、服务类别信息以及预测性维护信息等。这些信息为ERP或MES层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数据支持,进一步拓展了数据应用的范围。接下来,我们将探讨IO-Link技术的最新发展。年,IO-Link国际委员会由包括巴鲁夫、倍加福、易福门、图尔克在内的4家初创公司共同创立。如今,IO-Link的全球会员数量已超过家,且发布的IO-Link主站和从站设备种类多达余种。截至年,IO-Link的节点数已突破万,且仍以每年30%的增长率迅速扩大。此外,IO-Link中国委员会也在年9月0日正式挂牌成立,目前会员数量已超过30家,且仍在不断壮大。
2.详解IO-LINK接口与协议IO-Link协议,作为执行层与现场层间数据传输的桥梁,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完整的IO-Link系统,涵盖了多个关键组件,它们协同工作,确保数据的高效、稳定传输。)IO-Link主管(IO-LinkMaster)负责在IO-Link设备和PLC之间进行数据传递。它常被设计为分布式IO模块,内置IO-Link连接通道。)IO-Link设备(IO-LinkDevice)则通过标准线缆与IO-Link主管的通道相连。)非屏蔽3-5芯标准线缆在此扮演着连接角色。4)为了配置IO-Link参数,需要使用专门的配置工具。
在IO-Link系统中,数据通过这些组件的协同工作,实现高效、稳定地传输。IO-Link主管作为数据中转站,与PLC进行数据交换,确保信息的顺畅流通。每一个IO-Link设备都必须与IO-Link主管的一个特定通道相连结,这使得IO-Link成为了一种点对点的通信协议,而非总线协议。在IO-Link系统中,传感器和执行器是两种主要的设备类型:传感器通常采用M2四针接口,而执行器则常为M2五针接口。这些设备的针脚定义,均需遵循IEC-5-2标准。)针脚(PIN):负责接入24V电源正极;)针脚3(PIN3):连接0V电平;)针脚4(PIN4):用于IO-Link通信或标准IO输出。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IO-Link设备的针脚定义图:IO-Link主管(IO-LinkMaster)的针脚定义存在两种类型:PortClassA和PortClassB。在PortClassA的配置下,针脚、针脚3以及针脚4与IO-Link设备的先前定义保持一致。然而,针脚2和针脚5在这类配置中未被明确规定,给予了IO-Link设备制造商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自定义的灵活性。具体定义方式可参考下图:在PortClassB的配置中,针脚、针脚3和针脚4同样与IO-Link设备的先前定义保持一致。然而,这里的新增特性在于针脚2和针脚5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它们共同提供了额外的电源支持。具体而言,针脚2作为电源的正极,而针脚5则作为电源的负极,为IO-Link设备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这一设计增强了设备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在PortClassB的配置中,针脚、针脚3和针脚4的功能保持不变,与IO-Link设备的先前定义相吻合。然而,针脚2和针脚5在新版本中获得了新的功能,它们共同提供了额外的电源支持。具体来说,针脚2被定义为电源正极,而针脚5则为电源负极,从而为IO-Link设备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这一改进使得设备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当连接类型为A的IO-Link主管时,可以使用三芯电缆进行连接;而当连接类型为B的IO-Link主管时,则需采用五芯电缆以确保稳定的连接。此外,本文还提供了多期关于PLC通讯的深入解析,包括西门子系列的PLC通讯方式、基于C#的TCP和S7通讯技术等。这些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IO-Link技术和PLC通讯的应用与挑战。SimcenterAmesim同样支持与博图仿真等工具的集成,提供强大的仿真与虚拟调试功能。此外,本文还介绍了罗克韦尔的虚拟调试与仿真合集,以及西门子、罗克韦尔、达索等知名品牌的相关软件产品。在标准方面,探讨了OPCUA这一面向未来工业通讯的规范,以及基于IIoT的通信标准TSN(时间敏感网络)。同时,还深入剖析了汽车动力总成生产线的Sicar解决方案,以及基于TIAPortal的AGV行业自动化标准SIMOVE。此外,还介绍了HMI/SCADA领域的相关技术,如西门子Wincc的不同版本及其功能特点,以及施耐德Wonderwaresystemplatform的冗余配置方案。最后,对WinCC、Citect、LabVIEW、InTouch、Ingnition等组态软件进行了简要比较和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