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编译器概览:多种选择与功能解析在编程领域,C/C++作为一种重要的编程语言,其编译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几款常用的C/C++编译器,并探讨它们的特色与优势。这些编译器不仅影响着代码的编译效率和运行效果,更是程序员们不可或缺的编程工具。首先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编译器,包括MSVC、GCC、Cygwin和MingW。此外,还有一些小众且新兴的编译器,例如ICC(IntelC/C++Compiler)、BCC(BorlandC/C++Compiler,已逐渐淡出市场)、RVCT(ARM的汇编/C/C++编译器,内置在ARM的IDE——RVDS中)以及Pgi编译器等。虽然编译器种类繁多,但我们通常只需熟悉并掌握其中几款最常用的即可。
接下来,我们将简要概述几款主流C/C++编译器的特点。
首先是MSVC,它是微软Windows平台VisualStudio的自带编译器。MSVC的优点在于对Windows平台的支持非常出色,且编译速度较快。然而,它对C++的新标准支持相对较少,这是其主要的不足之处。
另一方面,GCC(GNUCompilerCollection)则是一套由GNU工程开发的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编译器。GCC最初仅支持GNUC语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支持了包括C++在内的多种语言。GCC是自由软件发展的典范,以GPL协议发布,并已成为大多数类Unix系统(如Linux、BSD、MacOSX等)的标准编译器。尽管GCC在Windows平台上的使用需要借助如MingW、Cygwin等第三方项目进行移植,但其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适用性仍使其备受推崇。
最后,我们来看看Cygwin。Cygwin是一个在Windows平台上模拟Unix环境的项目,它提供了一个类Unix的开发环境,包括各种工具和库。虽然Cygwin本身并不直接作为C/C++编译器使用,但它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与Unix环境相似的开发体验,使得在Windows平台上进行类Unix开发变得更为便捷。Cygwin是一个在Windows平台上模拟Unix-like环境的软件,它通过重定向Unix-like接口(如OSAPI和命令行)来提供一个类似Unix的开发体验。Cygwin的目的是在不修改软件源代码的情况下,通过重新编译将Unix-like系统上的软件移植到Windows上,尽管这种移植可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无缝。该项目始于年,由Cygnus软件公司的SteveChamberlain工程师发起。与GCC的关系方面,Cygwin仅为Windows提供了一个Unix-like的开发环境,而GCC则是在Cygwin上安装的编译器。Cygwin的优点包括能够移植更多软件到Windows上,以及对Linux接口的模拟更为全面。然而,其缺点是软件运行依赖于cygwin.dll,这可能会对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Cygwin提供的Unix-like模拟环境并非虚拟化环境。尽管Cygwin在Windows上尽可能地模拟了类Unix的环境,使得用户可以在Windows上使用类Unix的命令行和编程方式,但elf等非exe格式的程序仍然无法在Cygwin环境下直接运行。因此,Cygwin与Unix虚拟机、Wine等工具存在显著差异。
另一方面,MinGW(MinimalistGNUonWindows)也是一个类似的编译环境,旨在将Linux上的软件在不修改源代码的情况下编译为Windows可执行的exe文件。与Cygwin不同的是,MinGW通过头文件翻译将Unix-likeOSAPI调用替换为相应的WindowsAPI调用,从而实现软件的移植。但请注意,MinGW本身并不提供Unix-like的开发环境,而是专注于编译环境的构建。
优点:在Windows环境下,MinGW允许用户以类似于Linux的方式编译C/C++源码,类似于Windows版的GCC。其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为WindowsPE格式,不依赖任何第三方库,相较于Cygwin更为纯粹,且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执行速度。
缺点:然而,MinGW编译的速度以及生成的程序在算法上可能稍逊于MSVC。
值得注意的是,MinGW与Linux下广泛使用的GNU编译器近乎完全兼容。这意味着,在Linux环境下如何编译的源代码,在MinGW中同样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进行编译。某些Linux开发人员(如开源社区成员)可能只提供Linux下的编译指南,而忽略了Windows下的编译需求。但事实上,许多用户需要在Windows环境下使用这些源代码。这种情况下,如果Windows用户想使用VC、BC等编译器进行编译,往往需要重写Makefile,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可能引入错误。而MinGW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跨平台的编译方案,与MSYS结合使用,甚至可以简化./configure的过程。与GNU编译器不同的是,MinGW生成的是Windows下的可执行文件(.exe)或库文件(.dll、.lib),但编译过程中的中间文件仍然是.o文件,这并不会影响最终的使用效果。
在对比Cygwin和MinGW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如何将Unix-like系统上的软件移植到Windows系统上?尽管现代操作系统如Windows和Linux在基本设计概念上相似,如进程、线程、地址空间和虚拟内存等,但它们之间的不兼容性主要源于对这些功能的具体实现上的差异。其中之一便是可执行文件的格式:Windows使用PE格式并要求以.EXE为后缀名,而Linux则使用Elf格式。其次,操作系统API也存在差异。例如,Windows使用CreateProcess()来创建进程,而Unix-like系统则采用fork()。此外,还有许多其他API差异,如spawn、signals、select和sockets等。
针对这些差异,将Unix-like系统上的软件移植到Windows上有几种策略。第一种是直接修改软件源码并重新编译,但这种方法相对繁琐且工作量较大。第二种方法是不修改源码,而是将Unix-like接口调用替换为WinAPI,并重新编译。然而,这两种方法都需要重新编译以生成目标平台的可执行文件格式。
另外,还有第三种思路是使用无缝移植的运行环境,如Wine(它可以将Windows上的可执行程序直接移植到Linux上)。但需要注意的是,Wine并不能直接让Linux下的程序在Windows上运行,仍然需要源代码的重新编译。
在对比Cygwin和MinGW时,我们发现它们都依赖于GCC编译器。作为编译环境,它们的工作是消除Unix-like和Windows之间OSAPI的差异。然而,两者都需要源代码的重新编译才能实现移植,且生成的程序都是PE格式。值得注意的是,Cygwin并不支持常规rpm包的安装,而MinGW则可以在Linux或Windows上运行。
综上所述,虽然Cygwin和MinGW在某些方面相似,但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运行环境和目标平台的兼容性。在选择使用哪种工具进行编译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目标平台来决定。Cygwin不仅全面模拟了Linux的接口,包括命令行和OSAPI,为运行在其上的Windows程序提供了丰富的软件资源,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平台。而MinGW则通过其子项目MSys提供了一个简洁的LinuxShell和一些基础的Linux工具。
在编译大型程序时,仅仅依赖GCC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Autoconf等工具进行项目配置。因此,在Windows环境下编译ffmpeg等Linux下的大型项目时,通常会借助Msys来完成。但请注意,Msys仅作为一个辅助环境存在,真正的编译工作还是由MinGW来执行。
Cygwin和MinGW在实现软件移植时都采用了相似的思路,即通过“替换”方式将Unix-like接口调用转换为WindowsAPI。然而,二者在具体实现上有所不同。Cygwin在编译时将程序以Linux方式调用系统API,并通过cygwin.dll进行重定向调用WindowsAPI,从而返回结果给程序。而MinGW则通过特有的WinAPI头文件直接将类Unix-like调用替换为WinAPI,使得移植的软件无需依赖第三方库即可在Windows平台上直接运行。
为了实现类Unix软件仅需重新编译即可移植到Windows的目的,Cygwin采用了运行时替换策略,而MinGW则在编译时进行替换。通过PE格式查看工具我们可以发现,Cygwin生成的程序中仍然包含fork()等Linux系统调用,但其目标库已改为cygwin。相比之下,MinGW生成的程序则完全使用从KERNEL32导出的标准Windows系统API。把类Unix上的软件移植到Windows是Cygwin和MinGW的共同目标,然而,这两者还具备其他多样化的功能。例如,在Windows上,我们可以借助Cygwin来学习Linux命令,并开发Linux软件,包括使用GCC进行elf文件的编译(即交叉编译)。另一方面,Linux用户可以利用MinGW来开发Windows软件,同样可以利用GCC编译exe文件(即交叉编译)。此外,无论是Windows还是Linux,结合MinGW,我们都能摆脱MSVC的限制,使用GNU的自由软件编译出纯粹的WindowsPE格式(exe)二进制程序,且不依赖任何第三方库。
从体积上来说,Cygwin相对较为庞大(下载量可能达到50M以上,甚至更高,安装后占用空间可达G),而MinGW则相对轻便(下载文件仅需20M,安装后约70M)。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考量因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Cygwin目前并非完全免费,这一点可能与MinGW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