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载内容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旨在为读者提供信息交流,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年,中国本土四大运动品牌中,李宁成为了唯一一家利润同比下滑的公司,其市值在年内蒸发超过7成。这一滑铁卢式的表现,与李宁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顾潮牌的起源,它发轫于美国街头文化,成为年轻人追求个性与身份认同的象征。Supreme作为潮牌界的佼佼者,自年诞生以来,便凭借滑板文化和与LadyGaga等明星的合作,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而“国潮”的概念则起源于年,当时陈冠希与潘世亨联手创立的“CLOT”品牌,开启了粉丝经济的新篇章。随后,周杰伦、潘玮柏等明星纷纷涉足潮流品牌,使得潮流文化以明星为中心。
直到年,李宁通过“悟道”系列登上纽约时装周秋冬秀场,一袭红底白印的“中国李宁”格外引人注目,从而引发了“国潮”的热潮。然而,如今李宁的困境却让人不禁思考,“国潮”之风是否已经转变了方向?李宁在年乘“国潮”之风,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行业佼佼者。尽管在年疫情冲击下受到一定影响,但其整体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仅用三年时间便再次冲破营收百亿元大关。然而,任何潮流都有其兴衰周期,李宁也未能幸免。随着“国潮”风靡一时的热度逐渐退却,质疑声四起,李宁的困境终于浮出水面。
年,李宁营收同比增长6.96%,但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2.58%。更令人担忧的是,下半年营收环比下降3.4%,这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环比下滑的情况。深入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鞋类产品销售上。鞋类营收达到58.74亿元,但环比降幅高达2.84%。这背后究竟是设计、价格还是其他原因?核心问题在于,缺乏用户黏性的品牌难以应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变化。李宁仍以传统的B2C思维引导市场,而忽视了C2B模式在洞察消费者需求方面的优势。与国产运动品牌领军企业安踏相比,李宁在营销思维转型上显得相对滞后。
02高端之路如蜀道之难
品牌升级与高端化,无疑是众多厂商的追求。在经济层面,高端品牌往往能享有更高的溢价,甚至某些顶级奢侈品如爱马仕、路易威登等,还具备一定的金融属性。然而,李宁在“国潮”热潮后的高端转型之路,却并不平坦。
年,李宁推出了独立的高级运动时尚子品牌“LI-NING”,以元的高价运动鞋和元的外套试图引领消费升级。然而,这种高端化的尝试并未持续太久。当年,李宁的毛利率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利润水平也有所增长。但到了2年,毛利率迅速下滑至近年来的低位,显示出高端转型的失败。
进入年,尽管毛利率保持平稳,但销售费用的同比增长大幅高于营收增速,导致销售费用率提升了4.56个百分点,进而使利润率降至.55%,净利润同比减少了2.58%。这进一步揭示出,李宁的品牌力尚不足以吸引全价格带的消费者,单纯的营销力度加大并不能带来显著的利润增长。
与李宁不同,安踏在寻求品牌升级时,采用的是收购品牌使用权的方式,通过营销赋能来拉动业绩增长。安踏并未改变自身的品牌定位,而是通过不同品牌定位的组合来吸引增量的消费者群体。而李宁则坚持“单品牌”策略,试图在原有的产品链和生态中讲述新的故事和情怀,以吸引消费者为“新名字”支付更高的价格。然而,这种策略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事实上,李宁在年曾尝试多品牌战略,当时收购了Kappa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权和经营权。但由于当时国内消费水平相对较低,高端品牌难以打开市场,多品牌战略最终宣告失败。或许正是这次尝试的失败,导致李宁管理层在后续的品牌升级道路上选择了一条更为保守的“单品牌”策略。
03
李宁的未来之路曾经的国潮领头羊李宁,如今在市场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年,其H股市值大幅蒸发,一度跌至不足亿港币,令人担忧。从业绩角度看,增收降利的现象暴露出其既定经营战略的不足,但更让人担忧的是其未来前景。李宁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直营与经销的矛盾日益凸显。品牌定位和经营战略的不明确导致经销商信心不足,而李宁为了维持经销群体不得不加大让利力度,这进一步加剧了其营运资本的负担。
DTC模式的挑战。李宁选择在高线城市开设大店以提高直营比例,然而,DTC并非万能药。研发设计、柔性生产、物流效率及门店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都需要李宁妥善应对。目前,直营比例的提升及高成本的大城市主导策略尚不明朗,但固定成本的大幅增加已成事实。
资本运作的风险。李宁在年高位增发募得大量资金后,选择了“抄底物业”策略,先后收购了香港两块物业。然而,宏观环境和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导致其租金净收入为负,且收购方案公布当天股价大幅下跌。
回购方案的效力待考。面对股价下跌的压力,李宁管理层迅速推出了回购方案,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此外,有关李宁考虑与私募基金合作私有化的传言也开始在市场上流传,但仅持有少量股权的李宁在寻求私有化方面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在经营战略上,李宁坚持“单品牌、多品类和多渠道”的策略。然而,面对高端转型的失败、直营与经销的矛盾、DTC模式的挑战以及资本运作的风险等多重困境,李宁的未来之路仍充满了不确定性。()随着儿童服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众多品牌纷纷加入这一细分领域。然而,由于儿童消费的主导权仍掌握在成人手中,因此市场波动对各品牌的影响往往是联动性的。
(2)在销售渠道方面,李宁面临线上线下、直营经销的复杂组合。但根据年的数据,李宁在线上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电商占比甚至下降了.7个百分点至27.3%。同时,线下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道路依旧漫长。
(3)李宁坚持的单品牌策略意味着其消费群体主要面向大众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追求品牌升级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过高的定位可能会让普罗大众望而却步。
综上所述,传统的企业家在新时代仅凭传统思维已难以应对挑战。在行业整体繁荣时期,成功似乎触手可及,但当竞争加剧时,战略失误和王朝衰落的风险也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