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疫情开始,“过滤”这个词相信没有人会陌生,除了口罩已经成为日常用品,车内空气净化也越发受到重视,以前车内净化的作用无非就是针对雾霾,但现在还需要“抗病毒”,要求高了不止一倍。而在疫情逐渐受到控制的时候,国内车企早早的就推出了各种“抗病毒”汽车,神乎其神的空调滤芯也成了很多厂家的宣传口号,大大的“保护”二字差点就要打在公屏上了。可对于车内空气净化,特别是“防病毒”、“过滤”这些功能,外界的态度还是褒贬不一,有人说真的有用,有人说毫无意义,那作为普通消费者该如何辨别?近日,长安汽车做的一场发布会就很接地气。这场实验的重点词汇——丁达尔效应,这是个什么的东西?应该大部分人都没听过,从课本上的解释来看就是:当光束穿透胶体时,从射入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道,平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这些丁达尔现象,是因为空气中有灰尘以及PM2.5微小颗粒。一般而言,PM2.5微小颗粒和灰尘越多,丁达尔现象就越为明显,相反如果空气足够干净,光在空气中缺少反射物,则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简单来说,就像是晚上打开手电筒,你能看到一条条的光束,并且在光束中有明显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的反光就形成了光束。还有就是晚上打开车灯,如果路上粉尘较多,也能看到这类现象,这就是丁达尔现象。原理懂了吧?那么进入试验部分。首先在实验室内制造烟雾,打开激光灯,能看到整个实验室都被光束穿透,包括车内。这时候能够看到中控屏上显示车外空气污染指数已经非常高,超过了。这就模拟了平时我们车内车外的空气状态,几乎是保持一致的。此时再打开车内空气净化系统,能看到屏幕上显示车内空气质量明显开始下降。随着内循环打开,能看到这辆长安CS75PLUS的车内空气质量已经降低到了正常水平。这个时候再从车外的摄像头来看激光光束,也就是开头提到的丁达尔效应,车外的光束依然清晰,而车内几乎已经看不到光束了,这就是由于车内可反光的颗粒物几乎消失,所以光源反射不明显导致的。这个实验其实非常简单,随时在家都能做,就小时候玩的激光笔都能干这事,晚上用激光笔穿过车窗,然后打开空气净化系统,看看车内的光线是否明显变弱甚至是消失,就能说明车内是否达到了空气净化的效果。肯定很多看到这里已经开始找家里的电筒、激光笔准备今晚大干一场小实验了。别急,还是看看长安汽车到底都干了些什么才达到这样效果的。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从疫情在国内爆发开始,国内很多车企就开始着手研发行之有效的空气净化系统,但事实上对于消费者来说,到底净化到了个什么效果,怎么样识别是否真的有效,是个很难的问题,而长安汽车这次的试验,更像是在教会车主如何变化车内空气净化效果。在疫情爆发之初,长安汽车便整合6国9地研发资源与技术,加快研发,打造了实力超强的“PM0.1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并在短时间内完成量产。这里的PM0.1其实和我们常见的PM2.5差不多,数字不同代表过滤颗粒的大小不同,雾霾中所含的是大小为2.5以上的可见颗粒,而长安研发的是阻隔0.1大小的颗粒。一共分为三层:第一层,抗过敏功能层,接近%去除过敏原;第二层,高效灰尘过滤层,去除PM2.5及可携带过敏原的微细粉尘,还能去除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第三层,高效活性炭层,有效去除车内有害气体,保证车内空气质量。实际效果在实验中也是肉眼可见的效果。可是光实验还是不够的,要量产才是关键。官方信息显示,长安汽车在4月1日已经将全系量产车型均完成pm0.1滤芯切换。也就是说,从上个月开始,你买到的长安汽车已经全部都有这个东西了,不光是这次试验用的CS75PLUS,还是月销2W+的逸动又或者是还没正式上市的UNI-T,都已经有了这套装备了。说实话,这确实有必要吹一波长安汽车了,也是在给更多车企提示,其实当我们真的装备了更好的配置,不妨用这种简单易懂的方式让消费者更直观的了解到品牌给到消费者的诚意。最重要的是,在这场疫情面前,中国汽车品牌的力量正在凸显,更多车企在担当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汽车品牌发展三十多年来的成果,从外观设计到科技研发,再到汽车最重要的三大件(本意还想写点例如长安蓝鲸发动机的东西,篇幅有限,下次单聊),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设计、配置、三大件,研发、营销、社会担当,这些才是所有中国消费者想看到的中国汽车品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