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传统 知行并进
朱柏庐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昆山地方上的知名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平民教育思想。平生,以普通人作为教育对象。从现存的文献中可以把他的教育思想归纳如下:
中国论文
一、教学内容
先生作为一名有远见的老师,看到当时的不少读书人都以考诸生、考举人、考进士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他十分忧虑。为了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的人才,先生首先把讲论儒学道义作为教学内容。凡是前来向先生学习的学生,他必定首先教授朱熹的《小学》、《近思录》作为入门的学习基础。
其次先生还把经史作为应试内容之外的学问进行讲授。从康熙二十五年开始,朱柏庐先生有讲学的约请,经常到场的有魏光士、王素严、毛云翼、董观三等四五个人。先生别立讲约,主要是阐发经史。此后,这种将讲约一直持续到先生去世前夕。
再次,先生极力把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他在《治家格言》中,劝导人们实行他所倡导的勤劳俭约、正直朴实、和睦安顺、读书明理等。又如,在《劝言四则》中把《治家格言》中的思想作了进一步论证。
他首先劝告人们要“敦孝悌”,所谓孝是指子女对父母尊敬和尽心服侍,以报答养育之恩;悌是指弟弟对兄长顺从与尊重,体现了手足之情和长幼的顺序。先生认为孝亲悌长是天性中事,不存在有知者有不知者,有能者有不能者的问题,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愿意去做。先生反对重钱财、求功名而轻孝悌的世风,以古代圣贤为例劝诫人们遵奉孝悌之道,回归人的本性,可以达到修德行善、乡亲称道、载入书籍、上天保佑的地步。
其次劝告人们要“尚勤俭”,勤俭是维持生活的重要手段,否则会导致家庭财产的匮乏,进而做出种种不法行为,其最终结果是道德沦丧,声名扫地,为家中其他人树立不良表率。在勤方面要做到三点:一要心勤,深思远虑,未雨绸缪。二要身勤,早起晚睡,珍惜时间。三要吃苦耐劳,遇事要考虑周密,不怕麻烦,身体力行,一日事一日毕。在俭的方面也要做到三条:一是要平心忍气,尽量不要诉讼,造成不必要的财产和人身损失。二要量力行事。婚丧嫁娶、建造房屋等事切忌好高求胜。三是节衣缩食,不必追求华丽的绸缎、珍馐美食,粗布疏食是养生之道。
再次劝告人们读书一要重目的,二要重方法,三要重内容。所谓读书目的就是读书不但为了中举人、中进士,更重要的是做对社会有用的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谓读书的方法就是读书不但要背诵其中的章句,更要探求其中的义理,即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读书还应力戒浮泛,每读书中一句话,都要对照自己,想想自己能否做到;每坐一件事,都要使之合于书中的教诲。也就是对于书本知识要亲身体会,尽力实践,把读书和做人两者结合起来。所谓读书内容,首先要读《性理大全》、《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和六经等书,其次才是《孝经》、《小学》、《四书》等,不要读小说、杂剧等。在目前看来,先生的读书目的,即读书是为了学做好人,是应该肯定的。从先生的读书方法上说,也是应该学习的。但是,从读书内容上看,让现在的人去学习《性理大全》、《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和六经等书,则有失偏颇。最后,劝人们要积德,先生认为人在不富不贵时能力行善事则更难能可贵,功德更多。积德不必等待时机,随时都可以进行。只要把生活中的小善事例如解人困厄、急人所难、隐人之过、成人之美等日积月累便是积德。一个人只要存有恻隐之心,就可以行大善事、积大阴德,从身边之事做起,日积月累就可以成为一个好人。在积德的顺序上,要先对亲戚做善事,次及朋友,最后是各种善事。
二、教学原则
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把握基本原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先生的教学原则中,首先注重学生品德的教育,并积极提倡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生要按照圣贤的理论做出实际的
行动。
(一)把儒家的道德放在教育的首位
先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甚至专门组织讲约,宣讲圣贤的道德。他还曾专门写下一篇令人赞叹的文章。在《试后示诸生》中,先生写道:“诸生近者往就科试,孰不怀一优等之念?只为有了此念,便不免为得失所累,得者未必扬扬自喜,失者不无怏怏觖望。孰知乖合亨屯,总无关系。无论此区区名第,总到鼎甲台司,是自己安身立命处否?若论考试,他何可恃?所恃者文艺。然文艺与时数参半,则文艺并不足恃。若讲到安身立命,则又文艺、时数总无可恃,所恃者植品制行而已。诚能植品制行,便到处有事业成就,鼎甲台司不足为我重,而我为鼎甲台司重;布衣韦带不足为我轻,而我转为布衣韦带重。苟不能植品制行,便到处无一可观,鼎甲台司不足为我累,而我为鼎甲台司累;布衣韦带不足为我辱,而我乃为布衣韦带辱。”这段话的意思是:众位弟子最近参加科试,谁不抱有考得优等的念头?只是因为有了这个念头,就免不了被得失所拖累,得到优等的未必不扬扬自喜,失去优等的不会不怏怏失望。人生不如意、顺心与通达和困厄总是没有关系。不论是这小小的名第,直至进士前三名和高官显贵,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吗?对于考试来说,他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所依靠的是八股文的写作水平。然而八股文的写作水平和机遇各占一半,那么不能完全依靠八股文的写作水平。如果讲到安身立命,那么八股文的写作水平和机遇不可以作为依靠,所依靠的只能是植品制行。真正能够做到植品制行,便可以到处都有事业成就,鼎甲台司不足以被我看重,而我却被鼎甲台司看重;平民百姓不足以被我看轻,而我转为平民百姓看重。如果不能植品制行,便到处没有成就。鼎甲台司不会成为我的累赘,而我却被鼎甲台司看作累赘;平民百姓不会给我带来耻辱,而我却给平民百姓带来耻辱。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先生充分论证“植品制行”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看轻科名,树立高尚的品德。同样在这篇文章中,先生指出:“失去学识品行而得到功名身份,已经不可以做人了;失去功名身份和学识品行,将来又怎么自立呢?”最后,先生劝告众位弟子说:“中的本领要做,不中的本领更要做;做得不中的本领,才做得中的事业。”上述话语反映了先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具有做人重于科名的超前认识,很是难能可贵。这种思想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意义。 (二)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提出行重于说的做法
在先生教育学生时,他还提倡行并进,躬行实践。先生在《与王醇叔第二札》的信中写道:“仆意只将圣贤书义时一提举,而所重在乎平日躬行实践,盖以圣贤书义范我躬行实践,而以躬行实践证昔圣贤书义,正所谓知行交进之功也。”先生要表达的意思是:只是将圣贤书中的义理不时提出讲解一番,然而更为看重的是平时躬行实践,因为圣贤书中的义理是我们躬行实践的规范,进而用躬行实践证明圣贤书中的义理,正是所说的知行交进的功用。在这儿先生劝导王醇叔要躬行实践圣贤书中的义理,进而知行并进。当时的人对于先生的这种教育原则也有同样评论,苏州彭定求在其撰写的《朱柏庐先生墓志铭》中说:“学必以程朱为宗,知行并进,无捷得,无虚袭,务在身践,于伦常事物间,纤悉必求尽善。”这说明先生当时不仅自己知行并进,务在身践,还向众多弟子提倡。在提倡的过程中,先生甚至激进地指出:“说得百句,不如行得一句。苟吾弟行得一句,仆自能信得百句,有不待片言只字之相示也。”(《与潘生咸正》)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中,先生首先重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和学生相处中,用真诚的感情去感动学生,是先生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顾省公,先生在看到他和七襄下围棋的时候,尽管心中认为不对,但是并没有当场批评,非常注意保全学生的面子,而是事后给他写了一封信进行教育。在《与顾省公》的信中,先生明之以大义,动之以亲情,晓之以厉害。既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又层层说理,循循善诱,可谓用心良苦。此外,在先生与其他的书信中,用至情感化学生的事例不剩枚举。对于异常顽劣的叶廷玉,先生先后写了八封书信,从对这八封书信看,先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行之有效。他的学生叶廷玉对他的话基本上言听计从。对于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先生的此种方法可以说是行之有效。
其次,针对学生的缺点,提出改正的方法。例如,在《与吕德焕》这封信中,先生告诫弟子吕德焕,做学问要在做人上下工夫,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失,强调“盖当以学问见己之过,不当以学问见人之过”;做学问还要对性情品格等方面增强自己的修养,才能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学问。又如,在《致廷玉》的信中,先生针对叶振?E的缺点提出了三点改正的方法。第一是“不可多言妄动”,后来先生列举了叶廷玉在老者身旁大声说话、举止率意一事,认为这有违儒家礼仪,应该改正。第二个是“不可撄心繁琐及无益应酬”,先生以范仲淹“毁誉、欢戚、富贵、贫贱”不动于心为例,说明一个人只要胸怀远大目标,就不会将目光停留在琐事上,只有这样才能有大出息、大作为。无益的应酬白白浪费时间、消耗生命,应当戒除。第三是“期限日课务须及格”,先生认为,每天的功课都必须按时完成而不留遗憾。否则,作为学生,则虚度了一刻一日的光阴;作为老师,则旷废了一刻一日的职分。再如,在两个弟子柴艺循与毛云翼发生矛盾的时候,则针对双方的缺点提出不同的改正方法,要求柴艺循对待同学必须“以宽量容之,以至情化之”,同时,在有过错的时候不妨当面箴规,当面消解。
再次,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据《勿欺录》记载,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一天上午,先生来到大树书屋,讲通书四章。下午,先生听诸位学生讲四子书,各抒己见,相互论证,看到学生们如此用功,先生心里十分快乐。此外,在《与潘生咸正》的信中,先生写道:“务于一言一动一事一物各以诚实恻怛之心体向其所为当然之理,而以先圣贤书一一证合,当所在有长进,讲论时自不患左支右绌也。”在此,先生希望学生亲身实践圣贤的义理,取得进步,在一起自由讲演、讨论的时候不会担心学识不足。
作者简介:王广成(1971?C),男,历史学硕士,就职于昆山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现任江苏省群众文化专业馆员。